巴黎时间8月的一个午后,记者诺拉·布阿祖尼的手机突然弹出十几条未读消息。点开一看,全是餐饮从业者的留言:“看到那个施暴主厨又拿了米其林,我彻夜难眠”“我在他手下被辱骂了三年,现在听到他的名字还手抖”......这些带着哽咽的文字,已经是她今年收到的第37条类似信息。
作为法国餐饮界最受关注的“吹哨人”,每当米其林指南公布星级餐厅名单,布阿祖尼的社交账号就会变成餐饮从业者的树洞。而这一次,导火索是她今年5月出版的新书《厨房中的暴力》:这本耗时7年、采访200多位从业者的纪实作品,让法国民众第一次看清了厨房深处的线年冬天,我在里昂一家三星餐厅做后厨调研,”布阿祖尼翻开笔记本,向CNN记者回忆道,“凌晨三点,主厨因为一份舒芙蕾塌陷,把整盘面糊砸在学徒脸上。奶油混着面粉糊在男孩眼睛上,他却连擦都不敢擦,只是小声说对不起。”
这样的场景,在法国的后厨里并不少见。《厨房中的暴力》里记录着太多触目惊心的细节:主厨因摆盘失误将整锅热油泼向厨师;非洲裔帮工被强迫连续工作72小时;女点心师每天遭受咸猪手,拒绝骚扰后被塞进-20℃冷库;最让布阿祖尼震撼的,是这些受害者共同的反应:“他们说‘这是厨房的规矩’‘想在这行混,就得忍’。”
这种“默认的暴力”,正在动摇法国餐饮业的根基。法国国家餐饮工会(UMIH)数据显示,全法餐饮业目前仍有30万个岗位空缺;过去五年间,每天有5家新餐厅开业,却有23家被迫关门。“我们不会再为传统忍受虐待。”一位刚辞职的24岁甜点师在社交平台写道。
1890年代,“现代烹饪之父”奥古斯特·埃斯科菲耶将军事化管理引入后厨:他将厨房划分为“热菜组”“冷盘组”“酱汁组”等不同战区,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等级——从顶层的行政总厨(Chef de Cuisine)、副主厨(Sous Chef),到负责具体岗位的组长(Chef de Partie),再到最底层的学徒(Commis)。这套被称为“厨房 Brigade体系”的管理模式,因高效、严谨风靡全球,至今仍是米其林餐厅的“黄金标准”。
更讽刺的是,这套体系正在被全球复制。纽约、东京、悉尼的高级餐厅里,主厨们依然在复刻埃斯科菲耶的军事化管理:学徒必须跪在地上擦地,犯错时被当众扇耳光,甚至被要求用身体感受食材的温度......
“法国厨师去海外工作,会把这套传统带过去,”布阿祖尼说,“这是个恶性循环。”
2021年,法国餐饮业遭遇“用工荒”: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后厨,老员工纷纷辞职。“我们突然发现,传统留不住人了。”UMIH主席蒂埃里·马克斯说。
“当主厨知道自己的每句话都可能被客人听到,暴力行为会减少70%。”卡迪夫大学的研究显示,开放式厨房不仅提升了透明度,还让厨师们的心理压力降低了40%。
更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的觉醒。2022年,法国女厨师维多利亚·纳尔东创立了非营利组织“邦迪尔”(Bondir.e),专门在烹饪学校开展“反暴力培训”。她常对15岁的新生说:“你不需要为了学手艺忍受辱骂。真正的烹饪大师,会尊重每一个为你打下手的人。”
“改变才刚刚开始,”她在最近的访谈中说,“但我相信,当顾客不再为暴力换来的米其林买单,当年轻厨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