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艺术构思和剪裁整形与摆插来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的一门造型艺术。狭义的范畴:仅指使用器皿插作切花花材的摆设花。广义的范畴:凡利用鲜切花花材造型,具有装饰效果或欣赏性的作品,都可称为插花艺术。既包括使用器皿的摆设花,也包括不用器皿的摆设花,还包括花束等。,不同的时间只能提供不同的插花材料。再者花材多为鲜切花,水养时间短。随意性强花材和容器的选用非常随意和广泛,可随陈设场合及创作需要灵活选用;作品构思造型可任由作者发挥。装饰性强插花作品集众花之美而造型,随环境变化而陈设,艺术感染力强,在装饰上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充满生命活力以鲜活的植物材料为素材,将大自然的美景和生活中的美,艺术地再现于人们面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色彩艳丽,它能衬托室内的色彩氛围,使得满室生辉,充满生机活力与温馨浪漫气息。陶冶情操欣赏花艺作品就像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给人高雅的享受,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起到陶冶身心和培养高尚情操的作用。增进友谊传递信息以花为伴,以花会友不仅探亲访友的高雅、珍贵的礼物,而且可以增进友情传递信息。第二节花艺设计的起源与发展一、东方花艺发展简史1、中国插花发展史六朝以前的原始阶段(前10000-公元220年),我国人民把许多美丽的花纹样烧制在各种陶器上。六朝时期(220-581)为初级阶段,出现瓶、盆水养插花的形式,用于佛前供花或礼宾寄情。隋唐五代的昌盛期(581-960)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定为“花期”--百花生日;插花艺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当中,同棋、琴、书、画一样,插花、挂画、点茶、焚香也成为有教养之人四项基本素养。宋代的精雅期(960-1279)插花艺术不只是追求怡情娱乐,更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多以表现作者的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插花主题。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元代(1279--1368)插花风格多以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思想感情,作品没有固定的造型,出现了自由浪漫轻巧秀丽和潇洒简逸风格的“心象花”和“自由花”。明代的完善期(1368-1644)插花艺术在技艺和理论上都形成完整的体系,讲究布局配置借鉴书法绘画的构图章法等美学法则,营造插花艺术。人们以花会友,以花喻友,将之人格化提出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菊竹为“四君子”。我国插花史上评价最高的专著《瓶史》,其作者袁宏道。清代的衰败期(1644-1911)插花风格以自然美为主,清代特色写景花(盆景式插花)表出自然美景,在技巧上讲究截枝与曲枝,器具出现了剑山。有影响的插花论著有沈复的《浮生六记》陈濮子的《花镜》。现代(1911--)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园艺事业的发展,插花这门古老的艺术才得以复苏。2、日本插花发展史萌芽期(6-14世纪)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到中国(隋唐)建立邦交,学习中国文化,她回国后居住在六角堂池坊,把中国当前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池坊插花的历史也就是日本插花的历史。发展期(14-19世纪)14世纪日本贵族流行插花比赛(“花御会”),由于池坊专庆的插花水平最高,因此产生池坊流。19世纪形成立花、生花、盛花的插法,出现小原流。出现了“花道”一词。第二次插花高潮期(20世纪)1926年创立了草月流,1953年河原氏受美国的邀请,首度将日本的插花介绍到国外。1956年创办“国际花会”,分会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二、西方插花发展史萌芽阶段(古埃及古希腊时代)古埃及宴会桌以矮蓝盛花果装饰,用莲花瓣制成花环戴在头上;古希腊用落地大花瓶插花,用鲜花瓣制成花环戴在英雄的头上或奉献给神灵。文艺复兴运动以后(14—16世纪)插花艺术主题丰富,类型繁多,有瓶花、篮花、花束等,出现了金字塔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对称插花作品。巴洛克时期(16—17世纪)出现不对称插花。洛可可时期(18世纪初)S形线条为C形线条代替,作品精细。近几十年来,西方插花艺术呈现百花齐放,插花作品更富表现力和装饰性,插花向花艺设计方向发展,作品越来越大型化,实用性也越来越高。第三节花艺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一、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1、用花量少2、追求线条美以三主枝构成不等边三角形,讲究不对称的动态平衡。3、用色清雅一般用一两种颜色。4、寓意人化以诗、画、园林为发展背景,以直觉思维为主,讲究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1、用花量大2、造型呈几何形3、色彩艳丽浓重4、富于理性以绘画、雕塑、建筑为发展背景,以逻辑思维为主,注重造型。三、世界插花艺术发展趋势相融性: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东西方插花艺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民族性:插花作